我从 Manus 的过山车里看到了什么?
- 2025-07-23 21:46:36
- 913
从刷屏到退烧仅150天,Manus的过山车式崩盘撕开了通用AIAgent的遮羞布:套壳空心、缝合臃肿、成本黑洞。文章复盘其极速陨落的三宗罪,并借GenSpark与SalesforceAgentforce的逆势增长给出正解——聚焦单一场景、深耕数据闭环、透明成本模型,才是Agent活下去的唯一路径。
当Manus那段「AIAgent自主完成任务」的演示视频刷屏的时,我确实被震撼了一下。那一刻我甚至觉得:哎,下一个ChatGPT时刻真的来了。
当时那个场面,简直像AI圈的狂欢节,预约用户挤破头、内测码被炒到天价、资本疯狂涌入;我也心动过,毕竟谁不想拥有一个能自动整理简历、筛选股票、规划旅行的全能助手?
但好景不长,还没撑过150天,这场热闹就迅速凉了。
第一批用户用完之后,问题就出来了;第二批用户甚至开始直接拆穿它的底裤,用一堆大模型API拼起来的“缝合怪”。
一旦遇到稍微复杂点的任务,比如电商比价、金融建模,或者生成一个“猫狗和谐相处”的视频,它立马就原形毕露。
更别提它那每月19到199美元的定价,跟实际效果一比,性价比简直差得离谱,用户不是傻子,花真金白银,结果买回来的可能是一个出错的模型拼接玩具,谁还愿意买单?
看着Manus热度迅速消退,再想想另一家明星Agent公司,澜码科技的处境:融资断了、工资发不出、还在找人并购……说实话,我一点都不意外。
Manus的失败,是整个通用AIAgent赛道眼下最痛的几个问题的集中爆发:
其一,设计套壳,技术空心化。
很多所谓的“Agent”,本质上给GPT-4、Claude这些大模型套了个壳,自己只做点简单的任务拆解和结果包装。
技术门槛低,上线快,结果,同质化严重,护城河几乎为零,一旦大模型接口涨价或者政策收紧,“套壳玩家”立刻就慌了。
其二,“缝合怪”难当大任,为了显得“全能”,强行把RPA、爬虫、数据分析各种工具塞进一个产品里。
结果呢?系统臃肿,面对稍微复杂的真实场景就频频出错。比如麦当劳和IBM合作的那个餐厅Agent,上线没多久就被弃用了。企业投入不小,效率没提升多少,失望之下自然就放弃了。
要说第三点,我认为是商业模式的空中楼阁。
高昂的成本(依赖多个大模型API,Token消耗巨大)和模糊的价值点(用户到底为什么买单?),让商业模式成了致命伤。
很多公司还在用互联网时代的“先圈用户后变现”那一套,但Agent服务的成本结构完全不同。用户留存率低、转化率差,一旦融资跟不上,现金流立刻就崩。
Gartner预测,到2027年,40%的AIAgent项目会因为成本或商业模式问题被淘汰。智远甚至觉得,这个数字可能还要更残酷。
既然市场这么差,那是不是说,“Agent”这条路就彻底堵死了?我不这么认为。
我也看到了一些真正有希望的产品,比如:GenSpark和Salesforce的Agentforce,它们的成功,恰恰指明了另一条路。
GenSpark这家公司在美国、新加坡两地,成立时间不长,但他们的SuperAgent产品上线45天就实现了3600万美元的年化收入。
靠的是什么?扎扎实实聚焦在办公自动化、数据分析、文件管理这些企业刚需场景上。他们不追求“万能”,把一个方向做到极致。
Agentforce是Salesforce客户360生态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把Agent能力嵌入到销售、客服、医疗、金融等多个领域。关键是,它解决了企业的两个核心顾虑:信任和成本。
它让每个AI的判断都有迹可循,企业知道“AI为什么这么决策”,信任门槛就降低了。
比如:他们的医疗AgentPathChat,通过积累独家医学数据,把肿瘤识别准确率从78.1%提升到了89.5%;Salesforce开放平台,又让第三方开发者也能参与进来,丰富了产品生态,反过来又吸引了更多企业客户。
同时,它还提供按对话次数付费的灵活模式,让成本结构更透明。所以,真正有生命力的Agent产品,是在真实场景中不断学习、持续进化的。
这种数据反哺和社区创新,才是长期竞争的护城河。
所以我觉得,Manus的陨落,与其说Agent的末日,不如说是对整个行业浮躁与投机的一记警钟。
它用150天的过山车告诉我们,资本催熟的泡沫终会破灭,技术空心化的“缝合怪”难成大器,脱离场景、忽视用户真实需求和商业本质的“万能幻想”注定是空中楼阁。
那Agent的未来在哪里?我觉得,答案很简单也很朴素:
沉下去,聚焦一个具体的场景,扎扎实实地解决一个问题,清晰地证明你能帮用户省多少钱,或者赚多少钱;这条路肯定不容易,但我觉得,这是Agent该走的路。
- 上一篇:洛杉矶冲突
- 下一篇:美国发现具尸体疑连环杀手作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