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与人工智能加速融合 推动全球数字化质变

  • 2025-07-12 01:30:09
  • 932

全球已进入移动通信技术与AI深度融合的关键阶段,5G-A加速部署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爆发式增长,为智能社会构建全新的技术底座。网络与智能融合互嵌催生“连接即智能、智能泛连接”的乘数效应,推动全球数字化进程进入质变新阶段。

网智融合重构数字化底层逻辑

移动通信与人工智能深度耦合,正通过技术共生、产业融通、服务升维三重变革,重构全球化数字化进程的底层发展逻辑与产业价值创造方式。

一是技术耦合从单向赋能转向双向驱动。随着移动通信网络向下一代演进升级,5G-A/6G网络的高速率与低时延充分释放AI实时决策潜能,实现毫秒级响应;AI大模型加速迭代和推理需求指数级增长,反向驱动算力网络向“云—边—端”协同架构进化,形成“网络定义智能边界,智能重塑网络范式”的闭环。

二是产业创新从单点突破转向全链重构。网智融合进一步消解了“数据孤岛”与“能力割裂”的传统产业壁垒,催生跨域集成新形态。“网络即服务”让传统价值链重组为场景驱动的柔性生态,产业价值从“产品交付”向“场景服务”跃迁,生态整合能力成为产业竞争制高点。

三是服务形态从标准供给转向智能泛在。网智融合推动服务从“千人一面”迈向“千人千面”。5G-A网络切片按需分配资源,AI实时解析场景需求。智慧医院动态优化手术室带宽保障远程诊疗,零售综合体基于客流热力自动调节AR导航算力。连接服务进化为集环境感知、实时决策与精准执行于一体的智能有机体,泛在智能服务成为可能。

移动智能融合发展现状评估

随着移动通信与人工智能融合进程加速,全球亟须科学评估产业协同发展水平。GTI近日联合Omdia、中移智库发布的移动智能融合发展指数(MobileIntelligenceIntegrationIndex,MI3指数)显示,从移动宽带成熟度、智能技术成熟度及融合应用成熟度等指标看,当前全球移动智能产业协同发展呈现三个主要特征。

一是东亚、北美、西欧等领跑区域在移动通信、AI计算及二者融合发展等方面优势显著,移动智能融合规模化发展蓄势待发。这些国家在ICT基础设施、移动网络和计算中心部署等指标上大幅领先;具备前瞻、友好的政策环境,普遍发布了人工智能相关国家战略,并积极规划、分配频谱资源;有领军企业带动全产业链发展,且国内用户基数较大、数字消费习惯成熟,为移动智能融合发展奠定了广泛的市场基础。

二是全球移动智能融合发展不均衡,数字鸿沟向智能鸿沟演化升级。MI3指数显示,欠发达国家与领先国家的AI成熟度差距显著高于移动通信差距,在企业AI活动及AI人才方面尤为明显。随着领先国家移动智能融合规模化发展进程加快,AI鸿沟与数字鸿沟叠加将进一步加剧区域间不均衡,进而影响全球经济长期发展和国际社会公平正义。

三是人工智能推理需求激增驱动移动智能融合发展,加剧地区发展“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以ChatGPT、DeepSeek等为代表的AI技术的快速发展显著提升了推理能力的市场价值,AI响应模式从“直觉型反馈”向“逻辑型推演”演进,推理数据处理量呈指数级增长,云边协同移动智能融合平台成为同步满足高算力与低时延需求的重要基座。MI3指数领先地区将形成AI技术应用加速迭代和基础设施加快升级之间的正向循环。落后地区亟须通过精准定位差异化需求,在智能浪潮中开辟发展新路径来追赶发展的步伐。

加快以应用创新牵引6G跃迁

全球5G-A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现状,凸显了信息基础设施升级对构建数智社会的关键作用。面向6G时代,新一代通信网络需在5G-A基础上实现速率、时延及连接规模的突破性提升,并向通感一体、通智一体、天地一体拓展。必须以实际需求为根基,以新场景、新应用反向牵引6G核心技术突破、标准体系构建与产业生态培育。

一是重构人机共生关系,实现智享生活。据中国信通院预测,2045年消费机器人数量将超1亿台,“碳硅共存”的新型社会形态正在到来。消费机器人正从娱乐载体升级为生活助手,其智能架构从“局部运动”转向“云端决策+边缘执行”的高效协同,要求移动网络加速突破低时延、高可靠瓶颈。人工智能终端则向泛在化演进,XR眼镜等设备通过云边端算力贯通与大模型赋能,推动交互方式从硬件控制向空间智能跃迁,催生“软硬智融”新形态。智慧驾舱作为数智生活“第四空间”,2030年渗透率将超80%,依托全息驾驶、多车协同等场景,实现车内虚拟空间与实时人车路监测双重价值,需要移动网络提供亚毫秒级时延及多重感知保障。人机共生时代加速到来,倒逼通信网络以场景化创新支撑智享生活落地。

二是解锁全域智能协作,加快智赋生产。工业机器人需要依托高可靠性网络实现“云端大脑”和“端侧小脑”的深度协同,完成精确控制、复杂连续的操作任务。低空经济需要依托通感一体技术实现厘米级实时定位,支撑单小区千级无人机并发控制指令传输,实现测绘勘探、长距物流配送等作业无人机的跨地域无缝通信。异构智能体需要依赖高可靠低时延通信和强大算力支持实现跨域协同,赋能高危环境作业、大规模仓储物流、跨工厂供应链协同、智能联防等广泛应用。

三是构建无感响应体系,赋能治理社会。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加快,交通路网、能源管网等社会治理场景驱动数字孪生从“静态建模”升级为“动态实时映射”,需6G支撑百万级传感器数据实时回传,通过毫秒级时延网络实现城市体征动态映射和边缘自主决策。在智能应急场景中,6G将重构应急救灾与通信保障体系,实现“全域连接+实时响应”。6G终端与卫星协同保障林业巡检、远洋渔船的广域通信,科考队可实时回传地质数据并预警灾害。

网智融合的本质要求是以技术耦合促人类福祉。全球产学研各方应紧密协作,共同提升全球移动智能融合水平,共育需求,共研技术,共筑生态,共创价值,加速弥合智能鸿沟,将技术革命转化为普惠共享的发展动能,迈向协同共生的智能新时代。

[作者系全球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合作组织(GTI)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