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投研: 铁矿石定价权争夺战

  • 2025-07-22 22:56:05
  • 382

本文是《极简投研》的第572篇文章。文章仅记录个人思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作者没有群、不收费荐股、不代客理财。一、背景 2024年,在我国进口商品中占据首位的是集成电路芯片,进口额2.74万亿人民币,占比约24.3%;第二是原油,进口额2.31万亿人民币,占比约20.4%;第三是铁矿石,进口额9406亿人民币,占比约8.3%。

在我国每年消费的铁矿石之中,80%来自于进口,进口依存度超过80%。

为何我国的铁矿石进口依赖度如此之高?

一方面,国内铁矿石品位较低,国内已探明储量中97%是贫矿,加工成本很高,完全不具备竞争力,且相对于需求量而言,产量不足,只能满足20%;另一方面,作为对比,海外四大矿山拥有大量中高品位铁矿,高品位铁矿含铁量很高,去掉氧化层后可以直接使用,出铁率高,冶炼成本低,同时含磷低、质量好、埋藏浅,70%是可以直接装船的高位矿石。

平均而言,全球每年大约70%的铁矿石都被中国买走了,在铁矿石进口国中,澳大利亚(60-70%)、巴西(20%)、南非(4%)、印度(4%),换言之,铁矿石集中进口自澳大利亚和巴西两国。

虽然进口量大,但是我国并没有铁矿石定价权,定价权在海外,特别在海外的四大矿山手中,但我国作为铁矿石全球最大买家,并没有束手就擒,也在竭力争夺铁矿石定价权。

对铁矿石定价权的争夺,是一段波澜壮阔的斗争历史。 二、长协定价阶段:日本与三大矿山一起挖坑 二战后,全球铁矿石的主要供应商由澳大利亚的力拓、必和必拓以及巴西的淡水河谷三家矿业巨头把持着,合称为三大矿山。三大矿山的背后金主都是摩根大通、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国际金融资本大鳄。

20世纪60年代之前,由于全球钢铁产量所限,国际铁矿石市场基本上处于买方市场,国际铁矿石价格长期在低位徘徊。

随着日本钢铁行业的崛起,需要进口大量铁矿石,日本与铁矿石资源丰富的澳大利亚达成协议,由澳大利亚为日本提供铁矿石。由于铁矿石开采项目建设与运营周期相当长,需要资金非常密集,日澳双方以长期协议的方式确定双方的铁矿石供需合同。

最初,长协期限为15-20年,前7年价格不变。后来,随着中国钢企的加入,逐渐变更为矿山与钢企每年谈判一次。

长协定价机制下形成的价格被称为国际市场公开价或年度基准价,是三大矿山与全球钢企经过激烈谈判确定的下一矿石年度铁矿石交易价格。

作为当时国际上最大的铁矿石买家,经过精心布局,日本钢铁企业不仅通过长期协议锁定低价铁矿石,而且通过对国际三大矿山相当程度的入股与合作,掌握了铁矿石的国际定价权。 三、首发-跟风原则 长协定价机制有四大基础原则。这四条基础原则里面有一条非常奇葩的规则,日本和三大矿山就利用这条奇葩规则不断给中国钢铁企业挖坑,逼迫中国钢企被动接受高价铁矿石。

什么奇葩原则呢?就是首发-跟风原则。

在谈判中,三大矿山与国际上来自不同国家、不同企业组成很多谈判对。无论有多少谈判对,只要有一对谈判成功,商议出了最终出价,首发价格就产生了。也就是说,第一场达成一致价格的谈判形成的价格即为首发价格。而其他谈判对,无论价格是否更为合理,都只能跟风或者接受首发价格作为下一矿石年度的基准价格。

长协国际定价机制波澜不兴地运转了十多年之久。直到2003年,这张谈判桌旁出现了中国钢企的身影,长协定价机制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 四、中国入局 1985年9月宝钢一号高炉投产以来,由于使用了来自巴西的矿砂,中国就不由自主地卷入了铁矿石国际定价权的漩涡之中。

1991年首次长协谈判到中国加入之前的2003年,国际铁矿石价格涨跌有序,总体上涨幅是负16%,也就是下降了16%。 五、那六年,站着如喽啰(2003-2008年) 2003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那一年,宝钢作为中国钢企的代表出现在世界铁矿石价格谈判桌上。

2005年2月22日,日本新日铁与巴西淡水河谷宣布率先达成谈判协议,首发价格形成,将次年铁矿石价格涨幅定为71.5%,中国钢企被迫接受这一飙升的铁矿石价格。

2008年2月18日,同样还是新日铁又与巴西淡水河谷率先达成了涨价65%的首发价格协议,中国钢企再次被逼接受了巨大的价格升幅。

自2003年中国钢企首次加入长协机制谈判以来,直到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国际铁矿石的价格累计上涨337.5%。与此同时,这5年间,中国的钢产量从2.72亿吨激增到5.12亿吨。据测算,仅仅中国加入长协谈判以来的前五年,中国为进口铁矿石多花了7000亿人民币。

可笑的是,2003年到2008年这五年时间里,除了2007年,在那张铁矿石国际定价的谈判桌上,中国钢企只有观摩的份,却没有谈判的权利。那些日子里,中国钢企不仅被动接受经济上的巨大损失,精神上也受到极大地羞辱!

作为铁矿石进口方,日本为什么也接受国际铁矿石价格的大幅飙升呢?因为日本通过多年的运作,在国际三大矿山里已有相当持股,早已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局面。因此,多年来国际铁矿石市场波澜不兴、涨跌有序。铁矿石价格的走高,带来三大矿山业绩的大爆发,这爆发的矿山业绩,很大一部分以股利的形式又回流到了日本。只有中国人吃了亏,日本和三大矿山都赚了大便宜,他们何乐而不为呢? 六、长协定价机制土崩瓦解(2008-2010年) 2010年7月,中钢协与澳洲力拓公司就铁矿石出口价格进行谈判期间,国家国安部门在上海逮捕了一名持有澳大利亚护照的中国人,他叫胡士泰,是力拓集团安插在上海的经纪间谍。随后警方在搜查力拓上海办事处的时候,在电脑中发现了宝钢、首钢等中国十余家钢铁企业的详细谈判数据。胡士泰被控用间谍手段获取中国钢铁协会的秘密谈判资料,对中国钢企进行间谍渗透,力拓间谍案爆发。胡士泰被捕的同时,莱钢和首钢也各有一名负责铁矿石进口业务的人员被捕。这桩间谍案影响之大,直至两国政府领导人出面才把事态平息下去。胡士泰最终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而其助手则各自判刑在7至10年不等。

过去5年时间,三大矿山的吃相实在太难看了,给中国钢企挖的这个坑实在太大,把中国人惹毛了。再加上如上的间谍案丑闻,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众多中国钢企不惜撕毁协议与三大矿山翻脸,这让三大矿山差点跪了。

他们发现,如果中国人掀了桌子,这游戏玩不下去了。

可能也是自己感觉脸面上实在过不去,2010年之后,长协定价机制这个三大矿山自编自导自演的国际铁矿石“涨价组织”便土崩瓦解了。

铁矿石长协定价机制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七、铁矿石普氏指数(2010年至今) 长协定价机制瓦解了,但是铁矿石的生意还是得做。定价机制如何搞,还是需要有个章程。于是,指数化的定价机制逐渐成为市场普遍接受的基准。

国际主流铁矿石指数定价来源主要有三个,普氏能源资讯的普氏指数、环球钢讯的TSI指数和英国金属导报的MBIO指数。普氏铁矿石指数是使用最多的国际铁矿石定价指数。

2010年中国的钢产量已经远超世界其他所有国家的总和,实在无法把中国排除在外。因此,各大铁矿石定价指数编制机构都知趣地把中国主要港口的铁矿石价格作为编制依据。普氏铁矿石指数采集的价格就是中国主要港口的铁矿石CFR(成本+运费)现货价格。但里面同样还是有猫腻!

为了利于其垄断指数编制,普氏能源资讯公司数据样本大多采用参与现货交易的小型钢企和贸易商,而对国内大型矿山和钢厂的数据则不予采用。最关键的,指数编制的模型与方式都不透明,这就为垄断指数编制提供了各种便利和条件。普氏指数最终还是沦落为三大矿山收割中国钢企的工具。

表面上看来,指数定价机制公平合理。但背后的操控权,仍然掌握在三大矿山和国际金融资本手里。这一点,只要看一看普氏指数编制公司、三大矿山及国际资本巨头之间的持股关系就可以明了。

普氏指数的编制机构普氏能源资讯,其母公司麦格劳-希尔的大股东之一,资本世界投资者公司,持有花旗银行的股份。而三大矿山中,力拓和必和必拓股东排名前几位均为汇丰、摩根大通、花旗银行等国际大型金融资本机构。巴西淡水河谷由巴西国有资本Valepar公司控制,其前10大股东中,有3名股东持有麦格劳-希尔的股份。

新加坡交易所基于普氏指数推出的铁矿石掉期交易也是铁矿石国际定价机制的重要指数。新加坡铁矿石掉期交易的经纪商,也大多是瑞银、摩根大通、花旗、汇丰这些机构。同时,这些机构也是三大矿山和普氏指数背后的资本方。

这些事实都表明,虽然长协定价落幕了,国际铁矿石定价采用了指数化方式,但是全球铁矿石市场定价的话语权仍然牢牢掌握在三大矿山和国际金融资本的手中。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按理来说,是国际三大矿山最大的金主爸爸,但是对于铁矿石的价格,中国似乎总是说不上话,而三大矿山以及背后的势力,则总有各种办法,逼着中国高价买矿。这些势力甚至通过操作国际铁矿石价格,公然窃取了中国钢铁行业付出巨大代价完成的供给侧改革成果。 八、中国的悲壮反击(1980s至今) 为了争夺国际铁矿石定价权,中国钢铁行业付出的代价是极其惨重的。起初是想通过国际矿山收购达到增加话语权的目的,但事实上,却处处遇阻,坑坑亏损。后来,开始了痛苦地供给侧改革,全行业大裁员,全行业大整合,全行业去产能,终于在2018年看到了曙光,但换来的是,国际铁矿石巨头的联合涨价通知。通过国际铁矿石涨价,三大矿山公然掠夺了中国钢铁行业付出巨大代价获得的供给侧改革成果。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钢铁企业就开始了投资海外铁矿石企业的探索,这一时期的并购代表为中钢集团和首钢集团,分别在澳大利亚和秘鲁投资了恰那铁矿项目和首钢秘鲁铁矿项目。

进入2003年,以国内大型钢铁国企为主力,掀起了一股全球范围内收购铁矿石资源的热潮。然而,中国投资者接手的多数铁矿项目因资源质量差而缺乏竞争力,有些项目成为了投资者的财务黑洞。

2006年,鞍钢集团全资子公司鞍澳公司与金达必矿业出资组建了卡拉拉矿业,共同开发澳大利亚卡拉拉铁矿项目,双方股权比例各50%。但卡拉拉矿业发展并不顺利,鞍钢虽然多次增加矿建投资,但到了2014年却巨额亏损达45.65亿元。

2006年,中信泰富以4.15亿美元从Mineralogy公司手中全资购得SINO铁矿项目。2007年1月份,中信泰富与中国中冶集团签署EPC承包合同,由中国中冶负责选矿厂及相关设施的设计、采购、建设、调试及投产。预期工程需要3年,首批矿产将于2009年初投产出矿,合同总额17.5亿美元。项目建设期内,澳大利亚人工成本、工程材料等都在不断上涨,中冶的建设工期,也在不断推迟。

2013年,SINO铁矿项目的资本开支已达99亿美元。2014年、2015年分别进行了17.5亿美元、17亿美元的税后减值拨备。2016年5月,中澳铁矿项目6条生产线的最后一条才进入调试,比原计划晚了4年,超支80亿美元。因中澳SINO铁矿项目,中信还与澳洲矿业巨头克莱夫帕尔默卷入纠纷。

2008年,中国中冶收购澳大利亚伯特角铁矿项目,总投资额约为37.73亿澳元,约合人民币249亿元。中国中冶2012年曾发布公告称,根据初步评估结果,伯特角铁矿项目资产的预计可收回金额远低于资产账面值。2012年,中国中冶对澳洲兰伯特角铁矿项目等烂摊子买单,亏损近70亿。

据统计,整个十一五期间,中国钢铁企业海外矿业并购的失败率超过95%。这是一首不折不扣的海外收购悲歌。

海外收购的路也走不通,钢铁产能却一天天在增长,那只能痛苦地对自己下手了。2015年以来,中国钢铁行业痛苦地供给侧改革开始上路。大规模去产能和全行业大整合的大幕开始拉开。

中国钢铁业2012年一季度出现新世纪以来首次全行业亏损,市场为之震惊。2015年,31家钢铁企业上市公司合计亏损超195亿。其中,仅武钢股份一家就亏损超75亿,成为当年A股的亏损王。恶劣形势下,中国钢铁企业开始大规模裁员。2014到2015年两年时间,中国钢企裁员人数达60万人之巨。

2016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要求,从2016年开始,用5年时间压减粗钢产能1亿—1.5亿吨。在供给侧改革政策的强力推动下,钢铁行业去产能的推进速度超过预期。2016年和2017年,钢铁去产能分别达6500万吨和5000万吨,两年时间去掉的钢铁产能高达1.15亿吨。地条钢产能方面,政府共计关停了600多家地条钢企业,去掉产能近1.4亿吨。

中国钢铁行业的整合大幕也开始拉开。2016年9月22日,宝钢与武钢正式合并,组建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打造钢铁领域世界级的技术创新、产业投资、资本运营平台,将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钢铁厂。2019年6月2日,安徽省国资委将持有的马钢集团51%股权无偿划转至宝武钢铁,宝钢集团从而间接持有了马钢股份45.54%的股权。

而工信部提出的目标是,到2025年,中国钢铁产业60%-70%的产量将集中在10家左右的大集团内,其中包括8000万吨级的钢铁集团3家-4家。

在去产能政策的强力助推下,钢铁行业利润在2017年和2018年迎来爆发,利润分别为3420亿元和4704亿元。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国际铁矿石巨头的涨价通知。随着国际铁矿石巨头的提价,钢铁的好日子并未能持续到2019年。据方正期货统计,普氏62%Fe指数从年初至2019年9月末共上涨31.4%。

对于涨价,三大矿山一个重要理由是,巴西淡水河谷发生矿难。而该矿区每年的铁矿石产量只有约1000万吨,不到全球产量的1%。随着铁矿石涨价而来的,则是中国各大钢企利润大幅下降的消息,鞍山钢铁预计2019年度业绩同比降低约79.88%。与此同时,国际三大矿山的利润水平却达到了2013年以来的最好成绩。

国际三大矿山就这样利用国际铁矿石定价权,利用普氏指数,把中国钢铁行业付出惨重代价获得的公开侧改革成果毫不留情的鲸吞在了自己的肚子里。尽管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成本,但中国钢铁企业孜孜以求的国际铁矿石定价权却似乎总是隔着一层轻纱,似得却不可得! 九、大连铁矿石期货定价机制(2013年至今) 2013年10月18日,大连商品交易所正式挂牌中国版铁矿石期货合约。铁矿石价格随之走出一波长达26个月的熊市,从984元/吨的高点一路下滑,到2015年12月创出最低价282.5元/吨,总跌幅达71.3%。尽管其中也有国际大势的影响,但掌握在中国人手里的定价权体系也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大连商品期货交易所铁矿石期货合约挂牌之后,迅速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唯一采取单一实物交割的铁矿石产品。最初,由于三大矿山的铁矿石交易都以美元为定价货币,国际主流铁矿交易商不愿直接使用大商所铁矿石期货作为风险对冲和点价交易的工具。加之国内外资期货交易准入等问题,实际上,大连期货交易所的铁矿石期货指数的国际定价功能受到限制。但这些问题,都随着人民币国际化以及国外投资者期货准入的实行,随着新一轮金融改革的春风,正逐渐得到解决。

2018年5月4日,紧随3月26日人民币原油期货上线,大商所铁矿石期货正式实施引入境外交易者业务,成为我国首次已上市期货对外开放的交易品种,人民币铁矿石由此走向国际化,也为国内期货市场已有品种的国际化探索经验。

依托中国庞大的铁矿石市场需求,嘉能可等国际大宗商品贸易商和矿商也纷纷来到在大连,利用人民币计价的铁矿石期货来做风险对冲,这成为了矿商巨头敢于用人民币报价的重要因素。

随着国内金融开放步伐的加快,大连商品期货交易所的人民币铁矿石期货的国际影响力正日渐提高,正在成为最具国际铁矿石价格发现机制的国际交易品种。人民币铁矿石期货的上市和影响力日益扩大,正成为中国钢铁行业逐步掌握国际铁矿石定价权的重要工具。

2019年以来,我国加大钢铁企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国内钢企对铁矿石的需求量有所下滑,铁矿石市场呈现出买方市场的一些特点。澳大利亚、巴西的铁矿石企业为了争夺中国市场,开始推出期货定价、人民币计价新的结算方式。这种新方式既减少了进口方的汇兑损失、加快了出口方的回款速度,也让贸易双方减少了协议价格和当期价格之间的差价损失,还令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明显上升,是一个各方都有利的制度安排。

进入2020年以来,宝武集团完成的这次人民币铁矿石跨境交易的三连击,与国际三大矿山接连实现人民币跨境交易证实了中国钢铁企业在获得国际铁矿石定价权的征途上又往前前进了一大步。同时,也是人民币国际化征途上的里程碑。

历经三十年的磨难,天平已经开始向中国一方倾斜,中国钢铁行业争夺国际铁矿石定价权之战终于迎来胜利的曙光。那一颗颗黑色的铁矿石粗颗粒代表的困难和屈辱的历史终将会褪去,中国钢铁企业掌握铁矿石话语权的日子已经在向我们招手了。 参考 【期神附体】铁矿石定价权争夺

【稷下闻多多】铁矿石之殇,每年多花千亿冤枉钱,三十年铁矿石国际定价权争夺战 赞赏,是最真诚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