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70亿元! 欧盟资助6大电池项目

  • 2025-07-10 22:22:37
  • 150

尽管欧盟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不如预期,但欧盟始终没有放弃对锂电产业的政策扶持。

为实现“净零碳排”目标并构建更加独立和有韧性的工业体系,欧盟于2024年底正式启动了首个专注于电池领域的专项资助计划——“IF24 Battery”,其总预算为10亿欧元,专门用于支持电动车电池制造、清洁能源技术及可再生氢能发展。

市场消息,近日欧盟委员会表示,将向6个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项目提供合计8.52亿欧元(约合人民币71.63亿元)的资助金。

01

超70亿元!56GWh产能!

具体包括:ACC在法国的“ACCEPT”项目,将在法国新增5条NMC(镍锰钴)电池产线,合计产能达15.7GWh。ACC是Stellantis、TotalEnergies与奔驰合资成立的电池企业。

Verkor在法国的牵头的“AGATHE”项目,计划将敦刻尔克电池厂产能从8GWh提升至16GWh;

保时捷子公司Cellforce在德国发起的“CF3_at_Scale”项目,计划采用高镍正极与硅负极建设1.6GWh的高性能电池产线;

瑞士背景的Leclanché公司,其在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WGF2G”项目旨在将工厂产能扩展至2GWh;

瑞典Novo Energy的“NOVO One”项目尽管目前存在不确定性,但依然获得欧盟支持。Novo原为Northvolt与沃尔沃合资公司,如今由沃尔沃接手。

LG新能源位于波兰的“46inEU”项目,将在波兰建设46系大圆柱电芯产线,目标年产1.15亿颗(约11.5GWh)。宝马即将在Neue Klasse平台率先在欧洲应用,预计未来将成为主流标准。

LG新能源6月16日宣布,已与中国整车厂商奇瑞汽车签署了一项为期6年的46系大圆柱电池供货协议。这笔订单规模为8GWh,可供约12万辆电动汽车使用。

市场消息称,这笔订单或供应奇瑞欧洲工厂,首批电池将于2026年初搭载于奇瑞主力电动车型,后续扩展至全系产品线。

欧盟预计这些项目将于2030年前投入运营,待项目全部投产后,动力电池年生产能力合计将达到约56GWh。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电芯制造,欧盟在电池材料领域大手笔投资,斥资280亿欧元(约2294亿元人民币),计划启动60个战略性原材料项目,试图将在电池赛道上摆脱对外依赖,建立起自有的绿色科技生态链。

今年3月,欧盟委员会公布了47项战略项目,主要集中在锂、钴、镍和稀土的开发,旨在提升本土原材料生产能力,减少对外部的依赖,增强供应链韧性。项目预计总体需要225亿欧元(1843.5亿元)的投资。

今年6月,欧盟再度遴选了13个境外战略性原材料项目,作为其关键矿产供应链保障计划的重要举措。新增的13个境外项目,欧盟预计将需要总计55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450.5亿元)资本投资。

此外,各成员国也在推出支持政策。英国政府宣布投入40亿英镑,重点在增设公共充电桩。丹麦BattMan Energy计划融资1亿欧元,加快本国电池产业链建设。

02

限制中国锂电产业链进入

百亿砸向电池供应链,扶持本土产业链企业发展的同时,欧盟在法规、政策方面也在进一步限制中国锂电产业链的进入。

近几年,欧盟通过《电池法案》、《关键材料法案》、《净零工业法案》等一系列措施,对电动汽车进行各种补贴,并对本土电池产能和原材料等提出各种要求。

2024年6月,欧盟发布的《净零工业法案》,将电池作为关键净零技术产品。无论是继续出口锂电池至欧盟国家,还是要实现全球化的布局,中国电池企业必须符合欧盟设置的门槛。

去年11月份,欧盟还一度要求前来投资建厂的中国内地企业向欧洲企业转让技术产权,以换取欧盟补贴的资格。

同时,欧盟还计划于2025年出台相关立法,明确电动汽车电池及其组件的本地成分要求。根据即将出台的《工业脱碳加速法案》,任何有利于汽车行业的公共支持都将以韧性和可持续性标准为条件。到2030年,欧盟市场上清洁技术产品的关键组件中,40%实现本土生产。

只不过,短时间来看,欧盟希望建立一个自主、完善的电池产业链,涵盖从材料到回收的各个环节,这一目标并非易事。

去年年底,被视为欧洲最有前景、估值最高的瑞典电池制造商——Northvolt宣布进入破产程序;仅仅过去4个月时间(2025年3月),Northvolt就递交了破产申请。

欧盟“运输与环境”高级主管尤利娅·波利斯卡诺娃(Julia Poliscanova)更反映出了欧盟的普遍担忧:“我们可能又会用10年或15年时间来尝试,然后又失败,出现像Northvolt一样的公司。”

对此,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曾评价,“他们的设计存在不足,其次工艺是错误的,就连设备也有问题。他们如何能扩大生产规模呢?”

但欧盟政策收紧对于中国锂电产业链而言,风险仍存。在加强风险评估的同时,中国锂电企业需以技术革新为核心,通过本地化生产、绿色供应链构建及政策协同,将合规压力转化为竞争优势。

目前,以宁德时代、远景动力、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已经开始在欧洲站稳脚跟,正通过规模化制造优势和深度本地化策略,在欧洲构建起从电芯到系统的完整产业生态。

上述企业在欧洲的零碳实践为行业提供重要参考。比如宁德时代匈牙利工厂采用“零碳工厂”标准,光伏发电覆盖30%能源需求,同时获欧盟“创新基金”3.2亿欧元补贴,用于低碳技术研发;宁德时代在欧盟碳市场购买配额,2024 年通过碳交易获利 2.3 亿欧元

长期来看,全球电池产业链绿色转型博弈将持续,中国企业需从技术创新、全球化布局、政策利用三个维度构建竞争力,牢牢占据能源转型的主导权。